2006年9月5日,世界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名应县木塔),迎来950岁“生日”。在庆典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应县木塔后的大雄宝殿内展出1974年在木塔内发现的“佛牙舍利”及佛教“七珍”等珍贵文物。据山西青年报报道,此次庆典以“木塔属于世界”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共1200余名高僧及3万余人参加庆典。 

  

  木塔传奇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高,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后,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战火的袭击,依然巍然屹立。1961年应县木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唯一实例,是建筑艺术的精品。构筑奇妙、式样繁多的斗拱与梁、枋、柱科学组合,结为整体,反映了近千年前建筑科学、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木塔继承了唐宋建筑风格,又内含辽代契丹民族的雄浑、朴实,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结构之固堪称一绝。木塔采用的是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亦靠各种木料纵横连接,这就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 

  专家认为:应县木塔避雷在于木结构的绝缘性,同时,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将上层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间,而且上层柱向内退进半个柱径,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性。 

  

  佛牙舍利 

  

  应县木塔举世闻明,但木塔内秘藏的辽代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文革浩劫之初,塔内塑像遭到破坏。1966年10月19日,一游客登塔游览,在三层佛坛座下拣起花式银盒一个,内装七珍与佛牙舍利,共35件,交给时任木塔管理员保存。1974年,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作人员发现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开洞。以木棍探测,觉得有物深藏于内。经设法提取,得到卷轴两件,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经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1974年9月,检查人员发现二层主佛被人撬开,维修人员及时报案。抓获嫌犯木匠王某后,公安局追回了全部被盗文物,有银盒、水晶石、水晶葫芦、水晶珠、沉香木等共计36件。1974年11月18日,在二层主佛像腹内取出佛经30卷,残卷两包。1977年9月10日,在一层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 

  这样,经过前后五次发现清理,共得佛经75卷,佛画四幅,七珍与佛牙舍利68件,残卷15包,手抄本4包。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无价之宝。 

  2006年9月4日,在应县木塔后的大雄宝殿内展出佛牙舍利和佛教七珍,亦称七宝:金、银、琉璃、水晶、贝类、赤珠和玛瑙。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木塔二、四层主像中各出一枚。 

  

  木塔“百病缠身” 

  

  虽然木塔经受住了近千年的严峻考验,但是那些灾难还是对木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木塔二、三层已明显向东北方向水平整体扭转,柱子也向东北倾斜,尤以二层为重。经专家诊断,木塔有百余处残损。 

  据载,历史上对木塔的大型维修有六次。近代,只是对木塔进行简单的维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木塔进行相关监测,随后国家文物局将应县木塔修缮列为古建筑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2001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向全国公开征集木塔维修方案。经过众多权威专家的“会诊”,最后形成落架大修、抬升上部修缮、现状加固三种修缮方案。 

  第一个方案落架大修,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木塔残损后修缮和加固等问题,但施工周期长,对原有结构改变较大,且在保存构件、防火、防潮、防蛀等方面任务重。 

  第二个方案抬升上部修缮,技术可行性很强,是现代科技与古建筑修缮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典范,且能保持上半部原状不动,抬升装置科技含量高。抬升以后第一、二层残损较多的构件用解体维修方法予以加固,能较彻底地解决木塔的稳固、安全和保护问题,但费用会较大。 

  第三个方案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对残损构件提出了加固措施,投资较少,可延长木塔寿命,但未能解决木塔残损压缩及荷载能量不足等问题。 

  目前,专家们倾向第一、二方案的较多,尤以第二种方案呼声最高。但从国家提出要维修木塔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维修方案经多次论证,迟迟不能敲定,修缮工作仍杳无音信。(边云芳 本文作者系《山西青年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