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6日在应县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县长    王守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4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县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9.1亿元,比去年增长3.5%。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工业总产值完成4.3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21亿元。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总收入9.711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1.01亿元的46.22%。粮食总产1.85亿公斤、蔬菜总产4亿公斤。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增三产企业331户,累计达到1606户。财政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总收入完成7070万元,同比下降7.6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30万元,同比下降10.7%。一般预算支出1.4亿元,同比下降3.73%。加上从省里新争取的转移支付指标,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元,比去年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比去年增长6.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亿元,比去年增长3.4%。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玉米和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分别达到了44万亩和5万亩,比2003年净增13万亩和2万亩。奶牛饲养量和牧草种植面积增长较快,奶牛总量达到17820头,其中年内新增200头。人工牧草面积达到8.18万亩,其中年内新增 1.9万亩。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面积50.25万亩,造林36.67万亩,累计完成首都水资源水保治理面积22.43万亩,造林8.57万亩,其中年内实施风沙源治理项目造林9万亩,实施水资源水保治理项目造林4.05万亩。工业结构调整入轨提速。支柱产业持续做大。白酒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陶瓷业17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乳品加工业在重新启动2条利乐包液体奶生产线的基础上,新上1条百利包液体奶生产线和1条豆奶粉生产线。炉具业在万发集团升级改造的带动下,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传统企业改制加快。塑料厂依法破产,麻纺厂等5家地方国有企业和棉织厂等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其中棉织厂进入破产程序。在建项目大有进展。2002年8月开工建设的玉雄淀粉糖品有限公司15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和2003年10月开工建设的下原平钢铁有限公司电炉炼钢项目基本建设和设备安装临近尾声。2003年落户南河种蔬菜加工园区的江苏绿禾热风脱水蔬菜厂已建成投产。新建项目不断增加。2004年引进外资建设的应县腾达净化材料厂、应县鑫光煤制品有限公司、应县咏德煤矸石电厂正在基建中,落户南河种蔬菜加工园区的山东寿光蔬菜预冷厂、浙江通达纸箱厂已相继建成投产,引进晋华煤炭运销公司、金海洋集团公司并激活应县煤炭运销公司新组建的臧寨商品煤炭集运站、大黄巍商品煤炭集运站、下社民用煤炭集运站正在规范和完善中。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旅游资源开发摆 上议程。商业供销企业改革加快。5家商业企业公开拍卖后引资建设的鑫盛木塔旅游宾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九龙超市正在基建中。供销企业资产整合力度加大。邮政通信业和以民营为主的餐饮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设施建设总投资7400多万元,完成了大运高速公路应县连接线延伸线5.4公里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大石线26.6公里省道水毁修复工程、长征路3公里省道翻新改造工程、县城至下马峪25公里县乡道路改造工程、县城至义井18公里县乡道路改造工程、大同南路0.9公里县城道路改造工程、完成了40个村101公里村村通工程,铺开了桑干河大桥拓宽改造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在启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机关幼儿园排水工程、塔林公园整治工程、县城主要街道绿化工程、旧城区路灯改造工程,同时还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水利设施建设完成 42个村庄2.4万人饮水解困工程,20个村3550亩畜牧基地水利配套工程,实施了2个高效节水示范园区项目,总控制面积达到4.5万亩。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县劳动服务公司更名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其职能由安排就业转变为就业服务),启动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就业服务扎实有效。开展了职工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落实就业岗位 10160个,安置待业青年460 名、下岗职工4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5700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各种保险制度得到了落实和规范。社会保障资金发放1114.89万元,完成企业养老保险入保额951万元、失业保险入保额135 万元、农村养老保险金入保额8万元,制定了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保险办法,落实了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医保经费;全县271 个企事业单位9598 名职工进入了劳动保险所。社会救助、城镇低保、退役士兵安置、五保户生活保障工作得到了强化。拖欠工程款清理工作正在展开。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领导和组成人员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1 件、政协委员提案43件,办复质量进一步提高。政府政务公开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进一步拓宽。《行政许可法》开始全面贯彻,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社区建设摆上了位置,出台了社区建设方案。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三项治理”、行政效能监察、审计监督、行风评议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得到加强,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信访工作得到强化,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许多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类涉法案件有所下降。
经济社会秩序明显好转。2004年9月以来,我们相继铺开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秩序大整顿、煤检和治超秩序整顿、煤炭市场秩序整顿、教育秩序整顿、交通运输秩序整顿、土地市场整顿、公职人员管理秩序整顿、加油站建设和管理秩序整顿、税收秩序整顿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公职人员管理整顿一次,就清理出各类违规开支人员323名,涉及财政支出80多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巩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取得新进展。新建竣工学校20所,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完成投资333.1万元;正在建设学校8所,建筑面积3960平方米,计划投资177.8万元。教育管理在改革和整治中得到加强。改革了中小学收费制度,实行了“一费制”;整治了中小学育人环境,各学校普遍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校园周边游商小贩全部取缔;整顿教师队伍初见成效,通过采取政府通告动员、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督促和县四大班子成员带队查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108名借故病事假不上班或在外打工的教师和127名擅自流入外校的教师返回 岗位;启动了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严格的业务理论考试、竞职演讲、民主测评等程序,在教育系统内公开招聘了城镇小学 校长和乡镇联校长,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为振兴应县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达到533人,专科以上大学入学人数1102人,位居全市第二名。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疾控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扎实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节日文化、集会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文化市场得到净化。依法清理整顿了网吧、音像、图书摊点;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争取资金100多万元,重新装修了电影院,并开始着手整合文化资源。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比赛蓬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通过整改扭转了被动局面,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5‰以内。广播电视设备全部更新,实现了制作数字化,播出自动化。环保工作建立了环境质量周报制度,整顿了排污企业。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了人武部办公大楼,开展了民兵训练活动,完成了征兵工作任务。经济普查全面展开。农机、气象、地震、老龄、残疾人事业也都有相应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外,我们主观努力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堪忧。表现在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观念陈腐,求真务实、敢想敢干、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闯新路的意识不强;齐心协力抓经济、上下一致搞建设的赶超发展气氛不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经济合力还没有充分汇集;招商引资、调动民力、争取国助等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聚集的创业环境不够宽松。二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