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政发〔2023〕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应县乡村e镇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应县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6日     


应县乡村e镇项目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山西省培育乡村e镇工作实施方案》(晋商建〔2022〕58号)和《关于山西省乡村e镇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通知》(晋商建函〔2022〕376号)精神,推进乡村e镇培育工作,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经济有效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扶持政策,围绕县委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六个转变”的总体目标,紧抓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两大核心,破除特色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突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电商主体培育、电商产业融合、电商应用拓展、电商配套服务、电商奖励扶持、电商氛围营造等多项工程,探索我县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引导群众发挥特长,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推进全县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促进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为主

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加强监管,做好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价,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和电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优化政务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在我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二)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壮大的产业,做强做精无公害蔬菜、黄芪、小杂粮、梨花春白酒、陶瓷、文旅等主导产业,实现电子商务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三)特色引导,先行先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发力,特色化成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乡村e镇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特色产品走向电商化、品牌化、标准化,不断提高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比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四)统筹实施,协调推进

电子商务作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引擎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实行统筹规划,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营造“互联网+”新生态,推动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三、发展目标

应县乡村e镇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下社镇,按照“1+N”工作原则,即实施1个乡村e镇项目,带动N个乡镇同步发展。围绕“产品做优、以特制胜”的思路,筛选细分“名、优、特、新”产品进行展示和加工生产,各乡镇依托特色的农产品,盘活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目标是“打造1个品牌、健全2套体系、优化3条主线”。即打造1个区域公共品牌;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优化“聚而强的主导产业、多而特的电商产品、大而优的市场主体”三条主线。

(一)打造一个区域公共品牌

1.在原有“应州绿”山西省著名商标基础上,申报培育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制定我县区域公共品牌运行和管理制度,积极宣传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建立起线上线下宣传矩阵,每年举办或参加不少于1次区域公用品牌展会。

2.创建5个以上“小而美”特色产品自主品牌,打造网货热销产品10款以上。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创新品牌营销,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

3.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数量不少于5户,报告期间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累计销售额不低于500万元。

(二)健全公共服务、物流配送两套体系

1.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建成运营集产品展示、电商培训、企业孵化、研发设计、线上管理、现场直播、大数据、溯源追踪、金融通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

成立电商研发机构不低于1个,聘用专家不少于5人。

引进培训机构不少于1家,每年培训电子商务人才1000人次以上,培育电商带头人不少于5人,培育孵化本地网红不少于6人,每年举办创业创新或技能大赛不少于1次。

2.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寄递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快递物流资源,建设仓储面积2000平米以上(含冷链仓储)、每小时处理下行快递20000件的自动化分拣中心,推动统仓共配,整合快递物流企业3家以上;建立基本物流上行体系,实现每日上行件不少于600单。积极建设物流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提升改造乡村两级物流站点,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3.优化产业、产品、主体三条主线

⑴扶持聚而强的主导产业。依托我县蔬菜、黄芪、小杂粮、白酒、陶瓷、文旅等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持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加大对产品的认证体系、追溯体系、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力度,加强与区域产业互联互通。坚持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规划区域内重点培育主导产业3个,鼓励至少1家大企业建立1个供应链试点,建立网销产品追溯体系平台1个,跟踪追溯产品3个以上。

⑵挖掘多而特的电商产品。以蔬菜、白酒、黄芪、小杂粮、风味小吃、陶瓷、文旅为基础,构建我县电商产品的“母子”矩阵。重点开发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西红柿酱及萝卜、大蒜、豆角罐头;“梨花春”系列白酒、黄芪饮品;小米、八宝粥配料包、莜面、糕面;凉粉、豆腐干、胡麻油、辣椒油、食用醋;全品系日用陶瓷,以及系列木塔模型、各类文创产品、工艺摆件等一批适销对路的网货产品。同时挖掘应州文化内涵和地域优势,在“优质、特色、创新”和“绿色、有机、高端”上做文章,利用“互联网+本土产品”销售的方式,打造我县名、优、土、特、新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提升县网货产品内生动力。报告期内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不少于5项。

⑶培育大而优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着力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对电商业绩突出的市场主体给予适当奖补,提高入驻企业创业创新积极性。开展金融扶持,对接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好起来。

培育发展业务成熟、带动力强、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商平台建立5个以上本地产品特色馆,报告期间累计销售额500万元以上;引进有影响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和应用企业不少于5户,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报告期间累计销售额达500万元。每年新增电商法人单位不少于15个,年线上销售额增长率不低于12%,每年带动就业人数100人以上。

四、主要任务

依托下社镇设施农业集中连片、蔬菜瓜果量大质优、肉禽养殖资源丰富、商贸流通比较发达的良好产业基础,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高质量推动电商发展,实现主导产业与电商产业高度融合,将下社镇培育成市场主体高质扩容、产业发展突出鲜明、网络零售明显增长、服务功能优化完善、体制机制高效灵活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通过项目辐射带动,大力推进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蔬菜、生肉、小杂粮、陶瓷、文旅等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构建产品多元、品牌响亮、链条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产业建设的强大动力,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电商产业迅速崛起,让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一)培育乡村e镇主导产业

1.培育核心产业。拓宽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渠道,打造以蔬菜、生肉、小杂粮等为核心的本地优势产业、名优产品上网销售,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推广,促进农村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发展。

2.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乡村e镇农业生产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平台、追溯技术服务企业等加强合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水平。围绕特色农产品构建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引导特色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商品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按照产品形态、包装形式、运输仓储条件、相关业务流程等内容,明确技术要求和标准框架。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管理,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培育引进电子商务企业

1.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立足我县实施的“名优特新”战略,全面推动整体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引导鼓励全县的蔬菜、生肉、黄芪、小杂粮、白酒、风味小吃、日用陶瓷、文创产品等电商经营主体入驻乡村e镇,通过对注册和引进到乡村e镇的电子商务企业,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扶持,吸引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二是加大对“三品一标”、SC认证及小作坊认证等产品的网货化扶持,促使特色农产品达到相关质量标准,支持开展以农产品上行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与推介活动。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互联网+农业+电商”等金融产品。积极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入驻乡村e镇所有电商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应用产业链融资模式,引进金融服务网点,满足入驻电商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3.鼓励发展跨境电商。落实跨境电商扶持政策,转型、培育跨境电商企业,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应用企业和跨境电商人才、建设跨境电商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和服务中心,运用电子商务改造传统营销渠道,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贸易。

(三)培育区域公共服务品牌

积极开展区域公共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诉求、品牌延伸等策划,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塑造整体品牌效果,形成品牌系列特色。进行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宣传,推动我县区域公共品牌走出三晋,走向全国。

1.特色产业与公共品牌有机融合。打造农特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品牌,利用互联网网红直播、旅游电商、社交媒体推广等形式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营销和推介,不断扩大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

2.扩展加大网络宣传渠道。结合本土产品上行、旅游路线等方面制作公共品牌宣传视频,在互联网策划营销热门话题,如:微博话题、头条话题等,提高我县公共品牌曝光度。力争在国家级媒体宣传不少于1次,省级媒体不少于2次,新媒体不少于100条。

(四)培育乡村e镇商业带头人

1.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及电子商务产业特点,制定乡村e镇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的方式,重点针对具备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网格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合作社社员等进行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聘请专业电商培训讲师,对参与培训的人员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保证学员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2.跟踪孵化农村电商带头人。全程跟踪观察参与培训的人员,对有意愿从事电商创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孵化培训,从中挑选出一批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培训示范的优秀人才,以一带多,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电商销售人才、农村工匠等实用人才带头人。

(五)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应县电子商务(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健全服务功能分区,不断增强服务中心的运营能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全县名优特色产品,开展线下推介、线上直播等网上宣传推广,打造迎合市场需求和直播需要的网红直播间,配备相关配套设备,实现直播前台和产品后台的无缝衔接。大力帮助企业开办网店,组织线下线上促销活动,引导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宽带通讯、加工包装、产品研发、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应用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

(六)完善县域三级物流体系

依托现有的三级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和资源,打造具有自动化分拣功能的乡村e镇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提升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配送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到“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服务”。推动邮政、供销、商贸、快递、交通等资源整合,并建立物流快递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寄递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数据互联。扎实做好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贯通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快递物流运营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实现提速降费目标。

(七)大力招商引资

1.提升招商吸引力。各乡镇要大力挖掘应县产业资源优势,认真盘点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发挥项目吸引力,带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利用好老乡的优势,深层次加强同乡会、商会、宗亲会的合作,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乡贤能人+农户+村集体”的“五方联盟”产业发展;乡镇要用保姆式的关怀,采取“一条龙”式的服务,切实解决征地、配套保障等具体问题,让客商在项目落地上少跑路、不跑路。

2.增强招商主动性。招商引资要主动出击,跑上门、凑上前,与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企业主动对接联系,获取投资方最新发展规划和投资意向,竭尽全力吸引域外企业投资乡村e镇。规划区域内招商引资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健全有利于企业入镇、吸引人才的配套设施不低于2套(个)。

3.加大招商协调力。乡镇招商引资要拿出“看家本领”,用“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与部门沟通,服从规划的总体布局,提前谋划预判,以免触碰到土地、环保等政策红线。

(八)促进创新创业

1.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各项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完善政务服务功能,建设“全链条、一站式”公共服务综合体,不断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到乡村e镇投资兴业。

2.完善乡村e镇创新创业支撑服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产业,推进知识产权服务、质检技术服务、专项生产服务等业务的发展。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术推广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

3.构建产业链一体化创新生态。围绕我县优势产业链培育,聚焦产业主攻方向,瞄准高端产业化项目和优质企业招优引强,推动生产要素供给、产业链条配套、人力资源协同融合,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深加工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

五、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2022年4月-12月)

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乡村e镇建设相关政策、重要目的和意义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组织开展招投标工作,确定项目承办主体。启动县级电子商务(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乡村e镇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功能布局规划工作;对乡(镇)村、供销社和扶贫部门原有的商业服务站点进行摸底登记,做好改造升级规划。

(二)项目实施阶段(2023年1月-6月)

承办企业根据中标书承诺事项和时间进行项目建设,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及时成立相应督导检查机构,建立一系列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加强日常督查,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巡检督导。做好项目建设的全程跟踪和规范监管,督促项目实施进度,及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和统计信息;建立项目台账制度,抓好主体责任落实。收到企业完工报告后,县商务局牵头对项目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报告,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实现阶段性建设目标。

(三)项目中期绩效评价及提升阶段(2023年7月-12月)

积极配合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组织的中期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持续做好补短板、堵漏洞等整改工作,积极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抓落实、追标杆等提级达标活动。

(四)项目终期验收阶段(2024年一季度)

项目自查自评工作完成后,邀请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聘请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乡村e镇整体项目进行终期验收,全面梳理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持续推广项目培育工作,不断规范项目管理,进一步注重项目运营质量和服务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电子商务产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应县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制定乡村e镇发展规划,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二)全面加强规范管理。督促承办企业严格按照建设时限、内容进行建设,制定应县乡村e镇日常监督检查制度、验收办法,加强对乡村e镇项目事中事后的动态监管、风险防控,强化底线约束,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涉及乡村e镇财政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经费及购买流量等支出,不得用于支付罚款、捐款、赞助、偿还债务。县商务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定期现场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方向合规,使用程序规范,资金账目清晰,财务资料完整,承办单位资金使用账目及凭证详实。

(四)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报送。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乡村e镇公开专栏,公开培育乡村e镇工作方案、发展规划、项目内容、资金安排等信息,明确1名信息联络员,负责做好相关数据记录、信息数据报送等工作,定期统计乡村e镇内市场主体、产值、网络零售额和社零指标等数据,做到应统尽统,确保真实可信。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支持乡村e镇项目建设预算内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融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产业、科技、电商等政策和资金,支持乡村e镇发展。

(六)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加强对应县乡村e镇发展的宣传和推介。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举办研讨会、座谈会、电商讲座等活动,树立商业带头人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乡村e镇发展的良好氛围。力争在国家级媒体宣传不少于1次;在省级媒体宣传5条以上;在新媒体宣传100条以上。